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_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摘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的话题吧。

1.高中语文课件:《故都的秋》

2.描写夏、秋、冬的名家名篇30分钟内,谢谢了

3.高一《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4.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5.故都的秋教案

6.现代著名作家的散文等,摘抄名篇佳作八篇,并写感想

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_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摘抄

高中语文课件:《故都的秋》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中语文课件篇一:《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

        2.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全文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走近郁达夫,了解写作背景,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互动设计1]激趣导入

        一年四季,各具风味:春有妩媚,夏有妖娆,冬有庄重,而秋呢,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古往今来咏秋名句有几多?

        (学生吟诵咏秋名句)

        这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太多,在他们的笔下,不仅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而且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不仅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且哀怨悲喜,委婉含蓄——秋有情。(板书)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那么今人对秋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独有的秋味。(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梳理文本

        昨天大家对文本进行了预习,你从文中读到了些什么?请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

        三、以学激思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合作学习

        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阅读将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是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二是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板书)

        [互动设计3]郁达夫的秋天(小组合作)

        1.在秋天的故都,郁达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点拨:秋景——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秋草、落蕊、闲人、秋枣……(看)

        虫唱、钟声、飞声、扫地、蝉声、雨声、人语、风声……(听)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想)

        2.能否将看到和听到的景物构成不同的图画?

        图景——静对秋花、轻扫秋蕊、细听秋蝉、闲话秋雨、喜看秋枣

        3.这五幅图是怎样将自然景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点拨:(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不仅概括了秋景,而且表达了郁达夫对此的情绪体验。

        

        高中语文课件篇二:《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诗人、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提问1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分析: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

        秋雨——味秋果——实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提问13、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彩色的色彩。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彩色的色彩。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

        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描写夏、秋、冬的名家名篇30分钟内,谢谢了

       800字名家名篇散文(富有哲理) 憔悴的弦声 叶灵凤 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的树影中流动着新秋的凉意。 在新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 没有曲谱,也没有歌声伴着,更不是洋洋洒洒的长奏,只是断断续续信手拨来的弦响,然而在这零碎的弦声中,似乎不自已的流露出了无限的哀韵。 灰白的上衣,黑的裤,头发与面部分不清的模糊的一团,曳着街灯从树隙投下长长的一条沉重的黑影,慢慢的在路的转角消灭。似乎不是在走,是在幽灵一般的慢慢的移动。 人影消灭在路角的黑暗中,断续的弦声还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残留着。 遥想在二十年,或许三十年以前,今日街头流落的人儿或许正是一位颠倒众生的丽姝,但是无情的年华,听着生的轮转,毫不吝啬的凋剥了这造物的杰作,逝水东流,弦声或许仍是昔日的弦声,但是拨弦的手决不是昔日的纤手了。 黄昏里,倚在悄静的楼头,从凌乱的弦声中,望着她蠕动的黑影,我禁不住起了昙花易散的怜惜。 每天,每天,她这样的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这样的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小睡起来,黄昏中望着雨中的街道。灯影依然,只是低湿的空气中不再有她的弦响。 雨晴后的第一晚,几片秋风吹下的落叶还湿粘在斜阶上不曾飞起,街灯次第亮了以后,我寂寞的倚在窗口上,我知道小别几日的弦声,今晚在树荫中一定又可以相逢了。 但是,树荫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 雨晴后的第二晚,弦声的消寂仍是依然。 秋风中的落叶日渐增多,傍晚倚了楼头,当着萧瑟的新寒,我于乡怀之外不禁又添了一重无名的眷念。 这几日的秋风更烈,窗外的两棵树有几处已露出了光脱的秃干。傍晚的街灯下,沙沙的只有缤纷的落叶,她的弦声是从不曾再听见过了。 秋光老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天一同老去了。我这样喟然叹着。 每天,每天,我仍是这样的倚在我的楼上。 每天,每天,我不再见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 *** 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高一《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天地革而四时成

       革:变化。天地有阴阳寒暑之变化而形成四季。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春生者繁华,秋荣者零悴

       零:草木凋落。悴:憔悴。

       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曾长思书》

       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

       葩:花。泣:水滴下垂的样子。

       北齐·刘昼《刘子·言苑》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熙熙:兴盛。榛榛:草木杂生的样子。阑:残。殷忧:深忧。 鲜欢;少欢。

       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长恨歌》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淡冶:恬淡冷静。苍翠:深绿色。欲滴:形容绿得象要滴下来的样子。

       宋·郭熙《山川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的也

       野芳写春,佳木写夏,风霜写秋,水落写冬。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八节: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 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一何:多么。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气变知时易,不眠知夕永

       时:时节。易;变化。夕:夜。永:长。

       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草荣识节和,本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节:气节。纪历志:历书。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收:收成。藏:储藏。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春:

       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白日风在香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不觉春风换柳条

       马踏春泥半是花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夏: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

       《诗经·小雅·四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槐南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冬: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雨雪:下雪。雨:下,落。雱:大雪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喈:风疾的样子。霏:霏霏,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惨栗:非常寒冷。

       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高一《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大标题是“走进自然”,通过学习本篇散文,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下面是我收集的高一《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刘禹锡)

        如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欣赏图文,并沉静在秋意之中,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2、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接着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

        3、深入研读文本

        屏幕显示(学生找出的“故都秋味”词语)“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发言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可见其人文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和背景分析他并非真正沉沦,而是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4、拓展学习

        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学习的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也可选择自己另外的命题研究学习。

        5、结束语: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

故都的秋教案

       秋天死于冬季赵玫著/2006-01-01/四川文艺出版社

       秋天的养生汤水周承俊 著/2011-09-01/人民出版社

       在这本「秋天的养生汤水」中,养生烹饪老师周承俊利用这个季节盛产的蔬果,如芡实、莲藕、山药、百合、莲子、银耳、水梨、甘蔗,搭配上能滋阴养肺的食材,像黑白木耳、麦冬、白虫草、枸杞、西洋蔘、山...

       品味秋天的色彩:蓝版曲红颜编/2004-05-01/格致出版社

       春去秋来,四时之景变换,最易引发作者流露真性情。因此咏四季之名篇也代代迭出,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篇幅,于是这套《回归经典四季书系》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经典名著里的秋天古爱英 主编,戈丰 编写,崔中田 绘/2007-01-01/海燕出版社

       这是一套别开生面的书,你无论是在暖风吹醒花瓣的春天,还是在深夜乘凉数着星星的夏天,无论你是在果香弥漫的秋天,还是雪花迷眼的冬天,你都可以在这套书里翻一页页赏心怡情的画面,读一段段拍案稀奇

       秋天的走向胡炎著/2010-05-01/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由100名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麒麟书香出品,尚振山(东方)先生总策划,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本书为其中一册《秋天的走向》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散文集精读

       林语堂原著,马玉文,孙彧编注/2007-08-01/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节选了语堂先生的部分小品,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编辑,即“智慧人生”、“透视社会”、“中西文化”、“读书作文”。“智慧人生”是林语堂独标自我的窗口,在这里,我们可以目睹语堂先生日常燕居的情

       《秋天的火车梦里来》安武林 等主编/2011-05-01/光明日报出版社

       慢阅读,是一种阅读姿态,如果,能变成一种阅读习惯,那么,孩子的一生会受用无穷。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著/2011-05-01/华夏出版社

       《秋天的怀念》选入作者从1979年至今发表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23篇。作者作品众多,《秋天的怀念》所选文章主要是围绕着作者对残疾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对人道、对爱的理解这些主题展开的。.

现代著名作家的散文等,摘抄名篇佳作八篇,并写感想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故都的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 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 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 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 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 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 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4、 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5、集中欣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6、总结: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达到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7、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1、赏析秋景图

        1)秋蝉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赏析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

        4、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作业:

        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三、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院

        2、秋槐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形) (神)

故都的秋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难点:全文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情深意浓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请我们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根据大家初中学过的一首词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展示画面一

        出示《天净沙·秋思》(个别背诵与师生背诵相结合)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维方向 借景抒情

        这种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 整体感知

        1.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学习目标:(幻灯)

        1、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你们先齐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

        2、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写景散文名家名篇有哪些?

       1、秋天 (476字)

       秋意渐浓,街道上偶尔才能见到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摩登女郎穿着薄薄的、肆意的夏装,匆匆的行人都是低头无语的,各人的面色就如同天星的水,毫无热情.难得几个爱玩的小学生追逐再路上,零星地传来几声欢笑,笑声过后,又恢复了孤寂.没有增添一点气氛,反而加深了秋的寂寞与清冷.

       秋天里暗黄的,零星飘落的叶子,没有严冬星冷风一扫而过,然后漫天飞舞的悲壮之星,只有一种慢慢失去的感觉.她来得缓,入得却深,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怀.

       秋天是愁的季节,恰如你把秋放在心上,你就会愁,秋自古以来就结着那么一段不解的愁怨.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等待,夏天是欢乐的收获的时刻,冬天是为来年积聚的季节;唯有秋天,是孤寂的,愁怨的.

       秋天我钟情于独自漫步街边的感觉,细心的品味秋天的寂寞,那种感觉很沉,但却很惬意.尤其是在有晚霞的黄昏,时时刻刻欣赏到凄艳的红霞,如同一抹红霞的血.那种感觉只能用心来享受.这的确是秋天的一种赏赐.

       然而,秋天多是微雨霏霏的时候,静立于轻丝的雨中.任由那柔和的雨水像母亲般抚摩着着我的每一寸肌肤,不用一刻钟,不但我的身上披了一层朦胧的雨纱,就连眼里,心里也装满了这秋日里的雨水.

       2.家乡的冬天 (455字)

       在我的家乡,冬天到来时,雪就是我们的常客.严寒的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另一幅生动的画面:鹅毛大雪洋洋洒洒,风停雪住后,一颗颗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平地而起,到处是炫目的光点,到处是刺眼的银剪,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人们好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七色尽逝,满目皆白,一场閠雪,遍地洁白“千树万树梨花开”美丽的画面尽显在眼前.在这里,银鸡潜影,皓鹤无影,人们只有一种感觉:白,白,白!这纯洁的白使人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每个人因此都变得透明无暇,完美融化在白色的俏丽之中.雪姑娘带来了各色各样的礼物,它大方的把大衣送给屋顶,把白围巾分给树枝,把白帽子戴在稻草垛上.送给大街的该是什么礼物呢?雪姑娘早想好了,它要给大地铺上一条纯白色的毛毯.孩子们呢?该给他们一些礼物吧!雪姑娘左思右想,最后把欢声笑语送给了孩子们.所以,正在这时,孩子们都在跑着,闹着,玩着……打雪仗,包雪球,堆雪人,滑雪车……大地上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啊!家乡的冬天是多么美啊!

       3.月光(463字)

       夜,刚刚暗下来,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白雾在轻柔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树叶儿“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月光曲》,婉约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动的音符仿佛是从朦胧的月色中跃出来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月下画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画卷啊!跳动的旋律演绎着生命的悲欢和离合.人生苦短,又怎么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

       世上的万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诣,而月却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阴晴圆缺,月的神韵风采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月何必要争夺辉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让黑夜不再可怕,给人们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罢了!

       人不也如此吗?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样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奉献吗?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会感到一丝温暖,这就是月的内涵.

       夜,已静寂了.月亮静静洒下余光,竭力驱走黑暗,为人们送来光明、温暖与关爱!

       4.我爱月(492字)

       月,这清冷孤寂的独行者,被多少诗人所咏诵过,又有多少佳句为他而流传.我也如世人那样喜欢月亮.爱她的阴晴圆缺,爱她的变化无常.

       夜,愈加浓了,湛蓝的天空中,高高地垂着一轮满月.时不时飘过一多如薄纱似的云,拂过月儿的脸庞,显得朦胧飘渺.皎洁的月光,像遗篇沉寂无波的水,悄悄地泻在大地上,仿佛是披上了一件银色的纱衣.幽幽的月光中,树木睡去了,小山睡去了,小虫也睡去了.整个大地都归于一片沉寂.

       面对这样的煤精,怪不得李白会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趣.更体会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但面对这如诗的月亮,想必他的愁苦也烟消云散了罢.不然为何还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感悟呢?

       这清冷的月亮也为思乡的游子增添了一丝愁绪.“月是故乡明”远在异乡求学的游子们抬头看到高挂的婵娟时,想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每每看到别人与父母佳人开心地在一起时,游子们心中难免会有些酸楚.看看自己孤身一人,满心的苦恼只有想月亮诉说,希望让明月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带回故乡.那看似小小的月亮啊,满载着多少游子的希冀与情愫.

       淡淡的月光从天空中洒下,是那样的柔和,又那样的圣洁,那样的多情.

       我爱月!

       人生感悟(四篇)

       一、 不止一次听人感慨:“人越过,胆越小。”步入中年,我对这话才真正有了较深的体会。儿子骑车上学,总要叮嘱两句:“骑慢点,慢点骑。”其实自己也曾经那样横冲直撞,见缝就钻。现在骑车,若非赶时间,决不会抢道,生怕碰着。  

       人越过,脾气越小。三十年前会粗门大嗓地同父母顶嘴;二十年前与别人几句不合就能动手;十几年前刚结婚那阵子,也会为生活琐事摔锅砸盆。不知不觉已到奔五年纪,不再是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在单位里早习惯了谦卑忍让,遇上纠葛宁可息事宁人。 

       不仅胆量和脾气,连理想也变小了。上中学时听政治老师讲人生抱负,暗暗立下鸿鹄之志,见到为生活奔波的平庸之辈,满眼不屑。如今家中有儿已长成,自己竟也不过一凡夫俗子,毫无成就,于是明白,一个人能有多大作为,可不能光凭一腔热血。  

        人越过,周围的世界也越来越小。年轻时豪情万丈,喜欢旅游漂泊,天涯海角如咫尺。结婚生子后,每当出远门,总感到有千丝万缕的羁绊。单身那会儿,狐朋狗友成群。后来交际圈渐渐缩小,下班就回家,回家就围着锅台转。也不想买一辆私家车,天下虽大,自己又能跑多远?  

        说到底,年龄确实大了,走过了那么多路,经历了那么多事,成功或失败、进取或彷徨、得意或悲哀……终于悟出了,人生这几十年,叱咤风云者毕竟寥寥,还不如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抛开缥缈的幻想,重新定位一下人生目标。到不了梦中仙境,就去力所能及的彼岸吧,那里虽非神往的那般美妙,然而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皆是真。  

        四十不惑,五十则知天命矣!人生过了半程,胆子越来越小,智慧越来越大;脾气越来越小,心胸越来越大;志向越来越小,韧性越来越大;圈子越来越小,对家人的责任越来越大。这绝非颓废之态,而是对人生的冷静看待,是向现实的理性靠拢。

       二、 平淡是水,品尝无味,蕴涵无穷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生,都是在平淡中填满自己的行囊,让行囊饱含着深情与真情。不论生活的坎坷,生活的苦难,我们何不从容地生活,如溪水静静地流淌;淡定地生活,如花开花落的悠闲。  

       岁月如河,人生如梦,当走过一程又一程的时候,也许你收获的是鲜花与掌声;当走过葱笼岁月时,也许你心里装得最多的是回忆;当你漫步在街头的时候,也许会被眼前的繁华迷了双眼。当浮生一梦明白时,回头望过去,过去的一切都是寂静背后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思索与感悟。  

        如果说人身处闹市,听惯了杂音,这声音繁扰身心;如果说人身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地,让我们的心不知何处安放?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在寻找心里的那份坦然与执着,这种坦然与执着是否是与时俱来,与梦并存。找寻繁华,找寻心里的梦呓。 

       繁华落尽,浅落迷茫,世事轮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许多,也懂得许多。   有人说生活是堵墙,无法逾越;有人说生活是条绳,给人带来了不少的纠结;有人说生活是本书,每个人都在书里写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说生活不简单,却能从不简单转化为简单。   人活一世,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经历过风雨后才知阳光明媚就在自己的脚下。把一切不愉快,一切不如意收入自己的囊中。忘却不愉快,重新开始,找寻平淡与真实的生活。  

        因为生活简单了,你就会快乐;因为生活快乐,日子就会平静如水。人活一世,总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生活不简单,如何面对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人的耐力有限。  

       世间轮回,世间沧桑,沧桑巨变,无功而返,有时人跌倒却是因为利益而生妒,因妒生恨,最终埋藏了这尘世苦短的沧桑。人生几何,几何人生?  

       人生如梦,都想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也许生活不简单,但生活却是真实而存在的。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让梦想成为最终的归宿,也让自己有可炫耀的资本。也许梦想不简单,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实现。  

       不追求权,不追求势,不追求利,不追求名,寻找一种人生的真实,寻找一种人生的真谛,就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也是在找真实的自我。  

        平淡是真。平淡是人生之真味,回归平淡,方究人生之真境,细参眼、耳、鼻、舌、身、意。  

        平淡是白开水,品尝之时无味,平淡之中却见真情真意,平淡之中是一种另类的幸福所归。  关爱他人,关爱自己,让生命灿烂如飞花,一路缤纷。握手、挥手、微笑,让最美的那一刻永存记忆,如沐晨光,一生温馨!

       三、 人生,没是没非不易,无爱无愁更难

        读不懂的是生活,看不透的是人生。生活到底是对是错?是谁让我们身心疲惫?是岁月?是世俗?是心灵?还是虚伪?人生路漫漫,能有几回欢?人生啊,没是没非不易,无爱无愁更难。  

       看世上忙忙碌碌的人群,谁真正的在为自己活着呢?多少人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人情世故,身心俱疲,似乎真的在“与时俱进”。偶尔感悟人生,感慨世道,无非在为前途、为钱途、为心际的不平而发表感慨。  

       当最孤单时才发现,陪在身边的只有自己的灵魂,最寂寞时才知道,能拥抱到的只有自己的体温,最落魄的时候才知道,最离不开的是左手和右手,伸出双手的时候才明白这个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张开双眼才看到这个世界只是一座冰冷的空坟,有谁,能知道虚伪和堕落早已埋葬了所有的单纯。  

        风雨人生万事忙,时光似乎滑得特别快,来不及品味,来不及思索,甚至来不及小憩便飞奔而去,也许是担了太多的责任,太多的爱、太多的牵挂;又也许“忙碌”也是享受的一种方式,走过人生,也许很丰富,也许有一种转眼成空的感觉!  

        人们看惯了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习惯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世象。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清云淡。过了很多年的改变以后,我们也只好开心自在当成一种习惯。  

       其实命运不会亏欠谁,看开了,谁的头顶都有一汪蓝天;看淡了,谁的心中都有一片海。只有春华秋实,你才能感受自然的交替;只有晴雨交错,你才能领略外界的变幻。痛是一种钙,能让我们长久地挺立;苦是一味药,能让我们顽强地支撑。如果觉得命运不公,那是因为心狭隘了,你想得窄,前方的路必然会窄。  

        我们常常认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才是前世有缘,话不投机半句嫌多的就是无缘无份。以为伤害自己的就是敌人,爱护自己的就是亲人。却不知,哪怕只是擦肩而过都是我们不止一世相知的有缘人。既是同路,便是有缘,况且日日相见。  

        其实,使我们憔悴的,不是愁,不是苦,而是时间。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只能欣赏,远远地,终也无法走近,最终,选择走开。总有一些感情,我们只能赞赏,甜甜地,终也无法感受,最终,选择离开。人的一生,选择与命运相连,放弃与生活相关。选择了走开,体会了无奈,选择了离开,感受了明白。  

       醉,有醒了的时候;梦,有碎了的片刻;缘,有尽了的那天.走过了风风雨雨才知道,梦想的伟大和现实的残酷,经过了刻骨铭心的爱恋和生死离别的痛苦,才真正懂得拥有就是幸福。人有雅量,天下坦途,胸怀无限,心底无碍。

       四、 乾坤静中心似水 岁月深处是清欢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个绿肥红瘦的时节。物是人非,让人不由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岁月长河中,没有什么能拦住时光的脚步,没有什么能阻止四季的流转,没有什么能滋润风华渐褪的容颜,我们能把握的也许惟有自己的内心。   都说岁月愈老,人心愈淡。光阴的故事里,那曾经的年少轻狂,那曾经的壮志豪情,那曾经的风花雪月,那曾经的憧憬梦幻,还有那些曾经的恩恩怨怨,那些曾经的悲悲喜喜……渐渐地在记忆中远去了,沉淀了,暗淡了曾经浓重的色彩。  

       行至岁月深处,乾坤依旧,浮世如昔,内心却日渐安宁平和,静若云水,寻常的日子里,忽然发现,竟多了一份诗韵的闲雅,落花的静美,喧嚣的俗世中,忽然就爱上了“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的闲适淡然的一份清欢。  

       一直喜欢苏试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尤其喜欢这清欢二字。清欢,清清浅浅的欢愉,不浓烈,不喧闹,象山间一弯清清浅浅的溪水,从从容容地就有了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禅意,又象蓝天上几朵闲闲散散的白云,自自在在地就有了聚散随意卷舒自由的洒脱……纷繁的尘世中,多少人在为各种欲望忙忙碌碌,身心疲惫?又有多少人能穿越浮华,静守内心的一份安宁,给心灵觅一片净土,寻一味清欢?   人活于世,大抵都会有些向往。当时光荏苒了岁月,岁月褪去了铅华,当繁华落尽,一切都回到最初的本真之时,一间竹篱茅舍,一方菜园花田,一卷闲书,一盏香茗,这种布衣粗食的田园生活,竟成了最令人心动的向往。曾经的苦难让我们成长,曾经的经历使我们的生命丰盈,曾经的聚散让我们的人生得到升华,也许,人生需要的就是回眸一笑的洒脱回归自然的了悟。  

        身在喧嚣尘世,“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野仙般的清欢日子,终是离我们有些遥远。可是在奔忙中给自己一段书香茶韵的清闲时光还是不难做到的。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滴水、一朵花、一阙小令、一点墨香,也就进入了人生之雅境,也就品味到了那一份闲雅的清欢。   清欢,是需要把心静下来方能体会到的。面对忙忙碌碌的人生,也许我们需要就是这样一点点恬然的心境,一点点随意的心性。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已不再是躲在象牙塔里充满幻想的孩子。你悲,你喜,改变不了什么,万物就在这里,不来不去。来的都是该来的,走的都是该走的,得的都是该得的,失的都是该失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保持一份淡然宁静的心情,在云淡风轻里轻书岁月静好,流年安暖。  

        即使经染了一些岁月的风霜,依旧不想让沧桑进驻心田。在平凡的生活中,远离贪得无厌的欲望,沉淀心情,不经意地来来去去,把日子过得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给自己一份素雅的情怀,给心灵一个休憩的家园。不强求,不奢望,享受小小的幸福,也接受小小的痛苦,淡定,无忧,亦无虑。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虽身处繁华喧闹的世间,却只愿徜徉于书香茶韵中,独守一份清欢。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一、荷塘月色——朱自清(节选)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二、《海上日出》巴金(节选)

       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⑴起个大早。那时天还没有亮,周围是很寂静的,只有机器房的声音。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三、故都的秋——郁达夫(节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四、《绿》朱自清(节选)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五、《银杏》郭沫若(节选)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们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那么《故都的秋》好的教案怎么写?以下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 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 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 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

        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 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 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 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4、 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5、集中欣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6、总结: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达到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7、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1、赏析秋景图

        1)秋蝉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赏析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

        4、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作业:

        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今天关于“描写秋天的散文名家名篇”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